2025年4月17日,以“传承发展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构筑中华民族共有家园”为主题的全国民族民间传统体育研究学术论坛在云南民族大学召开。我校体育学院教师代表徐明杰、戴素果、张晓芳、谯卜、李鹏举五位教师受邀参会,其中四位教师围绕民族传统体育的当代价值、实践路径及话语体系构建等议题作专题报告,展现了我校在民族体育研究领域的学术风采。
徐明杰:深挖文化基因,筑牢共同体意识根基
徐明杰教师在《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指出,摔跤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不仅是各民族身体实践的智慧结晶,更承载着“团结统一、守望相助”的文化基因。他强调,需从历史维度梳理传统体育中各民族共享的伦理观念与协作精神,通过创新性转化,使其成为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心理认同的生动载体,让体育实践成为铸牢共同体意识的“活态课堂”。
戴素果:多元协同发力,搭建民族交往“柔性桥梁”
戴素果教授以《民族民间传统体育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为题,结合田野调查与实践案例,提出构建“政府引导—社区参与—市场运作”的多元协同模式。她建议通过举办跨民族传统体育赛事、开发民俗体育体验项目等,打造各民族共居共学、共建共享的实体场景,推动交往交流交融从“物理空间聚合”向“心理文化认同”深化,让传统体育成为跨越文化差异的情感纽带。
张晓芳:民族健身操创新,探索“三交”实践新路径
张晓芳教师在《民族传统体育民族健身操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路径研究》中,聚焦哈萨克族“黑走马”、傣族“孔雀舞”等民族元素与健身操的融合创新。她提出,民族健身操兼具文化辨识度与大众参与性,是传统体育现代化表达的重要形式。建议将其纳入学校体育课程与社会体育指导体系,通过“共跳一套操、共传民族情”的身体实践,在青少年与大众群体中培育共同体情感,实现文化认知与情感认同的双重浸润。
谯卜:构建武术话语体系,彰显中国体育文化自信
谯卜教师在《中国特色体育话语中的武术话语体系研究》中,从国际传播与文化自信视角出发,提出突破西方体育理论框架,立足“天人合一”“武德修养”等传统哲学,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武术话语体系。他建议通过学术研究国际化、赛事规则本土化、传播渠道多元化,推动武术从“技艺展示”升级为“文化叙事”,在全球体育治理中传递中国智慧,助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跨时空传播。
李鹏举教师参加墙报交流,并与各高校教师进行深入交流,共同探讨民族民间体育发展路径及完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机制,得到深厚的启发,将在后续学术研究及教学中不断落实开展民族民间体育项目,完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机制。
共商传承发展:以体育之魂构筑共有精神家园
会议期间,我校教师与来自全国高校、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深入交流,一致认为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是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活态资源”。我校教师团队的研究成果,既立足学术前沿,又紧密结合国家战略,为传统体育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提供了新思路,获得与会专家的高度认可。
践行使命担当:助力学科建设与民族文化传承
此次参会是我校体育学院落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服务民族地区发展”办学理念的重要实践。近年来,学院依托重庆市特色专业建设,持续深耕民族民间体育研究,在课程开发、非遗传承、社会服务等领域形成鲜明特色。未来,学院将以此次论坛为契机,进一步整合资源、深化研究,推动民族传统体育在教育教学、文化传播、社会治理中的创新应用,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贡献更多“重人科力量”。